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谁该为关中批文「护航」



2013/06/14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陈锦松

关丹中华中学的爭议再起,不会令人意外。按理,董总对华文独中的话语权理应获得尊重,但很多人总认为自己比董总还「厉害」,要董总听自己的「真知灼见」。

关丹中华中学的批文是否「非常有必要修改」,是董总、教总与华总爭议整个事件的问题焦点,也是双方交锋之所在。

先把学校办起来,管他什么「批文」,显然是华总、教总目前的观点。「批文」是否会对今后的华文独中发展留下「无法扭转」的隱忧显然是董总的立场。

三方爱护华教的深度与广度,我们暂且不必去质疑。但华教领导层,如果没有近忧也该有远虑,不然见树不见林,又要如何带领华教度过风雨飘摇的坎坷路?

华总对华教的看法失焦,很正常,他们对华教建树原就不多,五根手指算不完。教总没有看到问题本质,却是怪事,他们与董总向来都是华教的最坚强堡垒,是人们眼里「打死不离的好兄弟」,怎么却在这时崩塌了?

「批文」一日不改,董总不愿承认,董总的「王牌」是统考,没有」统考「这张「王牌」,我估计董总讲什么都不会激起「千层浪」。董总无法为关丹中华中学参加统考的大门敞开,是有其复杂的歷史因素,也有明文的法律技术问题。对于一个內部的学校考试,在参加学校身份「妾身未明」时,显然的董总不愿「冒险」,因为后患可能无穷。

当然,董总对政府的不信任,是毫不含糊的、明显也是对立的。

教总对董总的意见,没有通过內部的会议机制来协调、沟通、交流,而是公开在媒体互呛,是董总「发火」的主因。华人一向重视面子,到底谁先撕破脸皮,非公开「喊话」不可?

董总是独立中学的主事者,有组织庞大的秘书处,特別是主办统考,由于歷经30多年的兢兢业业,这个校內考试因为受到许多国外知名大学的认可而使其学术价值「水涨船高」,它儼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考试,儘管我国政府基于政治因素不把它看在眼里。

董总的忧虑,是有原因的吗?

对政府示好的个人不论是否有目的性地通过团体的光环来达到个人的议程,还是真正为华文教育前途忧心,应该问的是现在的国阵政府是足以「信任」的吗?或问政府过去有什么可供参考的事跡证明它对华文教育的態度及立场是值得信赖的?

教育不是儿戏

如果不是,那不是等同与虎谋皮?太乐观了?太天真了?太不瞭解政治的「诡计」?

教总主席王超群表態说:「如果有朝一日,政府真的是因为关中参加统考,而採取行动对付全国独中和统考,教总將不会妥协,全国华社也会给予支持,抗爭到底,群起抗议政府不合理的行动,全力捍卫华文独中的权益。」

今天我们的抗议还不够多吗?问题是事后的抗议会有效果吗?到时米已成炊还能改变大局吗?当你跟华社大笔地筹款,到时真的最终「货不对办」你又能拿什么还给华社?教育不是儿戏,可不是生意不好最坏就是「关门大吉」那么简单。

办国中一向是政府的责任,华社的每一分钱应该用在刀口上。我们为何要借「独中之名」却为「私立国中」作嫁衣呢?

国民型中学今天「惨痛」的经验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骗局」,我们华人、华教、华团领袖难道还没有吸取教训。当年政府是怎样对国民型中学作出保证的,50多年过去了,国民型中学的质变,难道例子还不够鲜明吗?还不够让我们对政府的所谓承诺「步步为营」吗?当年信誓旦旦的口头保证,只能用「不堪回首」来形容。国中的7节华文节数,请你去看统计数字,现在有多少国民型中学到今天还保持原貌?又得到多少合理的拨款?历史是一面镜子,为何我们仍然自我「感觉良好」去迷信「政治的慌言」。

这不是等同于跌入了「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的荒谬逻辑?

现在关丹中华中学的批文,白纸黑字就是私立国中,可以考统考也只是「口头保证」,问题是这些首相或副首相的保证有意义吗?有法律约束吗?难道我们相信「人治」多于「法治」吗?当年国民型中学的保证事实已经证明了是一张彻彻底底的「空头支票」,难道我们现在还要再接受另一张「空头支票」?

选举不公,我们要抗爭到底。华教不平,我们要力爭到底,这必然是领袖应有的道德勇气。

我认为,关丹中华中学应该回到原点。华教元老也是教总前副主席陆庭諭的建议是有见地的,即是:修改关中批文,参照新山宽柔分校的模式称为Sekolah Tambahan,以吉隆坡中华独中分校的方式用Sekolah Tambahan SMP Chong Hwa,在关丹开办新独中。

陆庭諭指出,教育部批文已经清楚阐明关丹中华是「马来文中学」,因此即使校方採用三三制与独中课本,也不能参加统考。他强调,华文独中统考的定位是华文独中的內部考试。基于此,他说,为了避免华文独中第二次改制的隱忧,当前的方法就是修改关中批文。他强调「这才表示教育部没有双重標准,教育部有下台阶,也达致华社的愿望。」

陆庭諭的一席话,希望具有发聋震聵之效。各方停止攻击、停止爭论、停止喊话,努力促成真正华文独立中学的诞生,真正让关丹华裔子女受惠。

董总、教总以至于华总,出发点或许都是善意的,但「善意」也可能误了原有的「好事」。如果因为办一所独立中学而闹到董总、教总、华总的华社大分裂,那要一所这样的独中还有意义吗?

如果那些还坚持批文没问题者,还在为政府一再重复的「政治慌言」护航,在我们的眼里,这些领袖已经缺乏对政府长远对华教「蚕食而不是鯨吞」的判断。

我真不愿看到华社「梦醒」时,华文独立中学已在汪洋中,挽也挽不回了。

华社领袖,如果真的爱护华教,没有理由不居安思危,以致后知后觉呀!

(转载自:东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