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0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263 辑



但愿还是“董教总”

2013/06/06 光明日报/专栏


~作者:刘汉良

想不到,更没有人要看到,关丹中华中学(关中)所引起的持续爭议,竟然导致华教阵营乃至华社有“分裂”之虞。

隨著教总日前发表长篇声明,阐明教总对关中事件的看法,间接否定董总有关不承认这家所谓“变种”华文独中,並另行启动在彭亨筹建另一所华文独中的原则立场,顿使董总与教总在重大华教课题上的分歧浮上桌面。

回顾歷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董总与教总“合体”为董教总,在长期的华教斗爭中,曾面对一个比一个更艰鉅的挑战,经受一次比一次更严峻的考验,为维护华教,捍卫母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换句话说,董教总形同与华教运动划上等号,不啻是华教运动的领导核心,成为华教运动的一面鲜明旗帜,俗称“金漆招牌”。

很不幸的是,董总与教总不知是否久“合”必“分”;目前不再是“董教总”,叶新田领导的董总与王超群掌舵的教总,渐行渐远;在过去一年,在华教运动的舞台上,只由董总担纲上演“独脚戏”,而教总彷彿屡屡“缺场”,或是当台下观眾。

有跡象显示,自董总去年退出教育部所主催的“圆桌会议”,而教总並未“共进退”以来,双方的关係起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在一些华教课题上发生分歧,难以取得共识,“董教总”似乎趋向过去式。

爭议续烧恐陷分裂危机

华教阵营的团结蒙上阴影,並非始於今朝;记得在201011月,董教总与由杜乾焕甫出任主席的林连玉基金会“失和”(牵扯到新纪元学院风波);当时董教总表示不满林连玉基金会某些人士一再公开抨击董教总,指控董总变质。

尤有进者,在20115月,董总与林连玉基金会竟各自展开“为林连玉先生平反”运动,由此可见华教阵营各造並未著手修復彼此的关係。

如今关中的爭议持续延烧,並不断升温,更可能导致华教阵营乃至华社陷入分裂的危机。

在这期间,林连玉精神奖得主陈玉康被委为关中董事部执行顾问,再加上彭亨董联会及霹雳董联会的改选被指分別出现挺董总派和亲马华的阵营胜选的结果,顿使华教阵营尤其是董总的內部矛盾激化,並使关中事件更复杂化。

华教阵营尤其是董总与教总闹“分裂”,归因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中或许涉及人事纠纷及派系斗爭,也不排除外来政治势力的伺机介入。

在维护华教和反对单元教育政策,爭取母语教育获公平对待的大前提下,华教阵营尤其是董总与教总应儘快化解內部矛盾,互相包容,求同存异,鎗口一致对外,重新凝聚和整合华社的力量,为共同的目標包括在关丹建立一所真正的华文独中,而继续奋斗,这是华社的共同意愿。

在此时此刻,任何激化华社阵营的內部矛盾,甚至使之演变为“敌我矛盾”的言行,皆不利於华教运动的发展,愧对无数华教先贤所作出的付出与牺牲,恐將被华社千夫所指。(光明日报/好评文:刘汉良)

 

陈老奖杯作赌注

2013-06-05 光明日报/评论版


曾获马国华校最高荣誉“林老精神奖”的陈老,扬言“东海关城的中学若不是华校,將奉还`林老精神奖’以示谢罪。”

陈老把他的奖杯和毕生荣誉,投注在关城华中身上。陈老说起来满腔热血,百姓听起来,却是心里发麻。

因为,关城日后若是变成纯种华校,算是为陈老挣回一口气,也为他的“林老”奖杯,再添色彩和质量。

反之,关城日后若照旧是变种华校,陈老个人丟脸丟奖杯事小,断绝华校申办纯种华校之路,就事大了。

前车之鑑,后事之师。五十年前华校改制一事,不妨请陈老重新读读。

当年,朝廷为了收编百多间华社中学,於是软硬兼施诱使半数中学改制,另外半数不愿改制的中学,就是马国目前的六十间独中。

朝廷当年信誓旦旦承诺,改制中学三分之一课程,是用华文教学,可是,如今只剩一门华文课本而已。

当年代表华社出任副教育尚书的李老,在四十多年后临终前公开懺悔道歉,承认他当年在朝廷误导下,大力鼓吹中学接受改制,结果破坏这些中学的母语教育。

当年朝廷施计欺骗,李老被蒙在鼓里,累得他临终道歉;如今朝廷白纸黑字,显示关城中学是变种华中,陈老还拿著个人奖杯作赌注,坚称他日后会变成纯种华中。

陈老不看白纸黑字行事,想必是听了高人一番话,才有信心可让关城华中,日后从“变种”变“纯种”。

我们希望,陈老不要走上李老的后路而被骗了。华社已有一个道歉李老,不要再来一个懺悔陈老。(光明日报/明顶文:南帝黄龙王)

 

兄弟阋墙谁得利?

2013-06-10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洪祖秋

董总、教总与华总终于撕破了脸,一场让亲者痛仇者快的兄弟阋墙就这样展开来,确实让人感到痛心。

董总、教总与华总都是华社强又有力的支柱,历来都是三足鼎立,为华社的教育问题贡献了非常巨大的力量,这次在关中问题上的分歧,突然撕破了脸,不但让华社痛心愕然,恐怕也会为有邪恶目的者制造机会。三大力量如果合心,其力可断金,三大力量如果分散,就恐怕会让有心人有机可乘。

目前我国独立中学的存在,显然是当年教育政策的突然改变,让当年的华文中学不得不随着政策的改变而改制,华社为了让华文中学能生存下来,不得不自力更生,让华文教育能够一脉相承,没有消失掉。而这些年来,难得华社热爱民族教育的各阶层人士,出钱出力,独立中学不但完整的保留下来,而且还不断的茁壮,这种精神必须给予保留,同时更值得持续下去。华社能在这方面坚持不懈,那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共同的目的,也是大家合作团结一致的推动力。

董总坚持自有原因

在这个进展的过程中,南马一带的独中比较趋向完整华文教育的传承,中马与北马的独中也鼓励学生参加政府考试。

如此一来,似乎默默中独中的制度在自我定形。许多为人父母者,希望孩子们就读华文中学,也希望他们多考一张政府文凭,将来多一个出路,这是人之常情。

一些独中鼓励甚至在校内设政府考场,也是希望学生能更有出路,这也不为过。然而,必须有一定的原则,保留最低的底线,那就是必须以华文授课,媒介语一定要是华文。

董总的坚持有他的原因,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董总要白纸黑字的保证,一点也不过分。我个人的意见,也认为白纸黑字的保证是最实在的。然而,今时今日要得到批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中的批文相信也是因为局势所趋,也在各方的努力争取下,才能顺利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因此,关中的董事会希望可以通过边做边修改批文,这也是权宜之计,相信也是希望关丹一带的学生能够早日有一所学府可以就读,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实际的做法。

领导者必须有智慧

当然,有人会要坚持原则,有人要尽快落实,避免夜长梦多,意见的分歧是一定会存在的,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力量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关中必须尽快办起来。因此,在大前提下,为何不坐下来商讨?

能够领导显然必须要有智慧,既然有智慧,当然也会知道,兄弟阋墙,只有有心人获利,却让大家恶脸相向,更让亲者痛仇者快。难道说,这是大家想要看到的局面?我想,华社绝对不会希望看到这样的一个局面。  洪祖秋

 

董教总勿自乱阵脚

2013-06-09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刘彦运

柏杨在其曾经轰动一时的著作《丑陋的中国人》曾经提到一件坚持原则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一个老翁因为搭公交车怀疑车长多收了车费,为了讨回公道,同时也为了坚持法律原则,他竟然为了区区几角钱的车资向有关当局投诉,并耗时耗力的打官司。

对一般人来说,为了区区几角钱的车资,花费时间精力不说,单就耗费的金钱比起车资来说即不知多了几百倍,这是一宗毫无“赚头”的生意。大家都会指责该名老翁执着,不懂得变通。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确实如此,不过,也有人赞扬老翁不屈不挠。柏杨在这个故事中要表达的是该名老翁坚持法律原则的精神。

价值观着眼点不同

其实,从上述的故事来看,双方的意见都没有错,只是大家秉持的价值观和着眼点不同。从法制的精神来看,一丝不苟的坚持原则是正确的态度,如果对任何事件马虎从事,将会导致法制失去意义,法律规章的原则将荡然无存。但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为了一点小事大费周章,不但对当事人来说不值得,同时也浪费纳税人的钱,最终原则是确立了,但是却得不偿失。

今次董总、教总及关丹中华中学3方关于关中批文所持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关中董事部根据批文的模糊地带开始筹办学校,并有信心将关中办成一所华文独中;教总也认同关中董事部的看法,认为既然批文“没有明确阻止采用独中统考课程和以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在继续争取厘清批文的同时,也要按照华社要的华文独中模式,在教育部规定的期限内,把学校办起来。不过,董总的看法不同,董总认为既然批文的内容语焉不详,而且根据批准的条规,看起来更像一所“私立马来文中学”,关中董事部应该将批文送回教育部厘清。董总甚至坚持应该重新启动申请程序,申请一所真正的华文独中。

必须游走灰色地带

笔者觉得,双方在对待关中批文的态度都没有错。关中董事部及教总根据批文允许的“灰色地带”筹建学校,先将学校办起来,然后再证明给华社看,关中是一所“货真价实”的华文独中。而董总根据的是法律的精神,坚持要建校,必须先厘清批文的“灰色地带”,否则一切免谈。

其实我国的国情不同,在许多情况下,如果太过坚持原则,根据条规办事,表面上是坚持原则,其实反而可能“坏事”。在一个人治与法治共存的国家,有时必须游走于灰色的模糊地带,才能够顺利的将学校办起来。董总诸公坚持法律精神的“硬骨头”应该用对地方及用对时候,在面对华教存亡的原则性问题或大是大非的民族性课题上应该站稳脚跟,寸步不让。而在面对关中及教总这些批文细节的问题,有时应该适度退让,静观其变,切莫因为一时意气,而自乱阵脚,在外在威胁尚未解除的情况下,自己人反而“拳打脚踢”,斗个“鼻青脸肿”,何苦来哉!           (刘彦运 新闻从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