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6日星期四

【华教视窗】 ~ 262 辑


水中捞月办独中

2013-06-03 光明日报/评论版

关丹独中闹双包?非也,其实连一包都没有,又何来双包!

董总摆明態度,没眼看“假独中”,欲重新申辩关丹独中。

所以,拿到了一纸批文的关中,自然有点异议,但又不便也不好反对,只好建议董总在彭州其他地点办独中,不好让“关丹”同时出现两个关丹独中。

问题是,当关丹连一间独中也没有的时候,为何不能同时有两座独中,檳城一座小岛,不比关丹大到哪里去,但同一条街道或在其左邻右舍,却有二间或三间独中,並没有闹“双包案”之事。

话说回来,关丹独中虽有一纸批文,但身份不明確,有指鹿为马,或狸猫换太子之嫌,虽盲但也听到了。

只要一天没验明DNA,获得100巴仙认同,关丹独中,不会是马,更不会是太子也。

关丹独中被董总指称偽独中,是华社劳民伤財办的“私立国中”,虽不中听也难听,却是晨钟暮鼓之言。

关中的一纸批文,確实曖昧不明,与华社申办独中的原意,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华社欲在关丹办一间独中,为何不能堂堂正正,必须太子换狸猫像雍正得位一样,留下千古骂名的疑案。

关丹独中的一纸批文,初批下来时,甚至不敢拿出来,公开让大家看。丑媳妇最终才言明“批文”有缺陷,有待修政以正名。

可见,董总的“私立国中”之说是个事实,並非莫须有之罪。

关丹独中的批文,只须原封退回,坚持有了一张真正的报生纸才来办,才是正途,才算光明正大也!

关中批文的修正,如真有诚意,不过举手之劳。不必像申办关中一样,一等20年。如说把关中去办起来,才来修改批文,无疑是有点误导,哪有被幽禁了,还说没有失去自由。

关中的问题,不是兴学办校难,而是修改批文,竟成了海中捞月,这是心照不宣之事,华社办独中,需要几代人去打捞这个水中月吗?

关中批文只是水中月,必需修正。这个“坚持”有需一代又一代坚持下去,没有取巧与妥协之余地。

就像日本篡改战爭史,把两战的侵略写成“错误进入”,为何全世界要示威抗议,非要日本还原歷史真相不可?

关中的一纸批文,必须“清清楚楚”才是名正言顺的关丹独中。华社不怕等关中20年,更应有勇气等20年“改”关中批文,等20年全世界都承认了,就让朝廷去背“不认定”之名吧!(光明日报/看剑文:慕容公子)

 

平息关中纷争

2013-06-04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林清隆

关中批文公开后,华总与董总各执一词,让华社无所适从,也给华人知道一些真相。

然而,事隔多月,纷纷攘攘的关中纷争应该寻找圆满落幕的途径了。

众所周知,处理华教诸多棘手问题向来都是由董总与教总(简称董教总)联手解决的。这回申办关中课题,华总插手处理(有人说是越俎代庖),结果却得来一份“货不对办”的批文。

30年前,有一批来自国民型中学高三(F5)学生曾经报考独中统考,也有另外一批考不到大马教育文凭(SPM)的国民型中学学生,为了要赴台深造,当时获准进入独中高三班进修,然后考取统考文凭。

后来,董教总发现这种投机取巧的行径,对独中招生产生影响而加以禁止。

等榴梿跌希望渺茫

当年,董总已经全盘拒绝国中生与统考挂钩,如今怎么可能出尔反尔,授权“非独中”

举办独中统考呢?

也许,华总诸公与关中候任正副校长不知这陈年往事,他们依然一边手执“以巫文媒介语开办中学”的批文,一边叫嚣关中要考统考与采用独中课本。

华总诸公挂在嘴边总是那么一句:“边做边厘清”。

他们认为只要按照吉隆坡中华独中模式去办学,关中就可成为名正言顺的双轨制独中。

可开办国民型中学

也许,华总诸公忘了今日的独中是由昔日的华文中学分裂而成。上世纪60年代,为了得到政府资助,各地华中纷纷改制成国民型中学,其它不赞成改制的就另外设立华文独中。

1966年,首都中华中学也是一分为二,衍生了中华独中与中华国民型中学。当时成立的中华独中只需准证,根本就没有诸多限制的批文这道“墙”。

其实,独立以来,政府推行单元教育政策,从来不曾与任何一方妥协让步的。由此可见,关中批文分明已成定局,怎会得到修改呢?董总领导人已经心知肚明,不再提批文,索性计划申办另一间独中分校。

既然关中事件已到此地步,为何华总不能依据手上得来不易的批文开办国民型中学呢?难道国民型中学不吃香吗?其实不然,让咱们比一比,全国有81间国民型中学,其学生人数却比60间华文独中多了几十倍。

倘若华总肯承认“以巫文媒介语开办中学”的批文,不但可解决关中纷争,也能在关丹成立一间一流国民型中学,肯定会办得比北海钟灵二校或大山脚日新分校更出色。在华总这些董事的支持下,建设堂皇校舍结合现代化设备,它将广受华人家长欢迎,准定不会有招生难题。

华社子弟教育摇篮

不过,要吸引华小毕业生,关丹中学必须具备下列国民型中学的特征:1)每周必须至少有5节华文授课时间。

2)掌校的四位行政人员必须是受华文教育者。

3)具备发扬中华文化的课外活动。

4)良好的学习环境。

5)有实权的董事部,他们的决策不受官方干涉。

6)重金聘请来自各方的优质老师。

其实,国民型中学与华文独中相比,各有特色,都是华社子弟的教育摇篮。虽然一些独中采取半中半英课本(史地用华文,数理用英文),泰半华文独中是纯华文媒介的。它的特点是数理水准高,史地内容丰富,容纳环球历史地理。缺点是家长必须每月负担200300令吉的学费。国民型中学则全面免费。

也许,关中的董事会应当省思这所学校的模式。( 林清隆 

 

枪口不可对內

2013/06/06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董总和教总两大华教巨擘,在过去超过半个世纪以来,並肩合作,为华教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若没有董总和教总以及爱护华教人士的辛劳付出,华教不会有今天成果。

然而,董总及教总这两个“最佳拍档”,近来常意见分歧,最近又在关丹独中课题上发生齟齬。

早在去年3月教育部成立华小师资特委会圆桌时,两者也曾闹意见,当时董总提出修改教育法令被拒,而退出圆桌会议,教总则继续留在圆桌会议,与教育部探討解决华小师资问题。

激烈尖锐批判

任何一个庞大的组织,会员意见不同,是很正常的事,何况董总与教总是两个不同组织。

董总与教总历届领导人,都能秉持著维护华教及华社利益的立场来为华教谋取利益,即使有意见分歧,最终都能和谐解决。

然而,在华教仍面对严峻挑战的今天,董总与教总不但貌合神离,而且还公开指责盟友,枪口对內。董总之前曾以温水煮蛙论暗责教总,今次更使用激烈尖锐的用词批判教总,令人吃惊。双方的水乳交融关係,早已荡然无存。

削弱华教力量

两者屡闹意见的最大原因是,董总作风强硬激烈,教总作风和顺有商量。在关中课题上,董总坚持关中批文必须符合独中模式;教总则主张即使没有独中批文,也可以以独中模式办学。

两者的作风和处事手法虽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为华教爭取权益,大原则一样。而且,两者都是依赖华社的力量生存和奋斗,平起平坐,不是主从关係。

双方若有意见不合,必须沟通解决,求同存异,不可强迫別人跟隨自己的路线,更不能动輒以对待敌人的方式来批斗对方,否则只会越闹越僵,甚至决裂,削弱华教力量,令亲者痛,仇者快。

 

从鲁迅到董总的粗话文化

2013/06/02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郑添为

华人善于营帮结社,喜欢搞圈子,不论大圈子或小圈子,都喜欢搞个爽。华总被视为华人社团最高机构,由什么人掌舵,对华社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华总总会长由13州的中华大会堂,各分派选出10名有权投票的代表,总会长谁属就由这130票定夺。

华总在处理华社事务上,往往未能完全符合华社愿望;华社关心的好些悬而未解问题,如华教,华总虽曾处理,却效应不彰或未见结果,如“关丹独中”是变种“关丹马来文独中”,却“死拗”是华文独中,批文尚未厘清虚实,指鹿为马制造既成事实的陷阱,还说可让关中马来文独中考统考,关中拥独中文化吗?

雪隆董联会呼吁董总在关丹中华中学批文修改前,拒绝批准让关中学生报考统考,符合华社愿望,在不清楚真相前就胡里胡涂捐助关中建校者,被骂“大笨旦”、“大傻瓜”并没有错,是诚意的粗话。

华总见形势不妙,自圆其说来脱罪,推动“不讲粗口”运动转移视线,用心良苦。其实,“讲粗话”并没有错,只要符合事实,情有可言。华人华团不存在批评文化,有则改之,无则勉之,何必中了下怀,还“要面子”敏感起来,耿耿于怀?应该宽宏大量,对己才是明智有好处,并更能进步长见识。华总推动“不讲粗口”运动,充其量不过是自己爽而已。

骂得合情合理

鲁迅是中国大文豪、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传诵至今。鲁迅着重以讽刺为文章根本,大骂吃人礼教的封建社会。如果鲁迅还在,还是会继续骂这个社会,针砭时弊骂华人猪头猪脑,一味提倡奉承文化,敢怒不敢言;死爱面子,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华人面孔。鲁迅对当时中国旧社会的批判,可说一针见血,骂到讽刺文章的最高效果,不愧为中国一代大师。

李敖的文章可说是骂人文章,有时大骂不止,甚至骂到妈妈声。他一贯以批评家、改革家自居,一生追求自由民主,因此坐牢都在所不惜。李敖骂新加坡人“笨”,名噪一时。他也说“香港人坏”、“大陆人不可测”。

难道鲁迅和李敖都应该受不讲粗话的洗礼?如果他们不讲粗话骂人,就不会成为大师,名闻世界文坛了。“丘党员”骂马华正中要害,董总骂华总误导华社都是诚意的骂,合情合理合正义。华总推动“不讲粗话”运动,不是多此一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