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 《当今大马》
尽管政府近年来部分改善给华小迁校的拨款,但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认为,政府依然没有将微型华小搬迁课题纳入教育政策,导致迁校往往只成为了当局纾解华社不满的权宜性做法,并无一套完成的迁校机制。
根据教总今天公布的《微型华小搬迁概况(1999年至2013年)》报告,微型华小搬迁计划面对了种种的问题,包括迁校申请难以获得批准,即使校方获得批准后,往往还必须自行寻找新校地,以及自行负责建校经费,迫使一些华小的搬迁计划甚至耽搁长达10年。
教总认为,上述阻扰对华社而言,不但是沉重的负担,也彰显了政府不公平的教育政策。
报告显示,从1999年至2008年期间,政府批准了全国76所华小搬迁,当中包括40所面对学生来源减少问题的微型华小,而在2008年之后至今,政府也另外批准了7所微型华校的搬迁申请。
以下是教总整理的《微型华小搬迁概况(1999年至2013年)》完整报告:
微型华小搬迁概况(1999年至2013年)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
2013年12月26日
(1) 前言
在单元化教育政策下,政府没有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兴建足够的华小,同时也对增建华小的要求诸多阻难,因此,为了避免没有学生来源的微型华小被关闭,同时也设法解决华裔人口密集区缺乏华小的问题,搬迁微型华小已成为华社突破政府单元化教育政策枷锁的一个途径。
无论如何,微型华小搬迁计划面对了种种的问题,包括迁校申请不容易获得批准,而且即使获得批准,往往还必须自行寻找新校地,以及自行负责建校经费等等。这对华社而言,不但是沉重的负担,也彰显了政府不公平的教育政策。
教总特整理《微型华小搬迁概况(1999年至2013年)》,希望通过各相关资料的呈现,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及关注这些华小所面对的问题和发展概况。同时,也可作为各个相关单位和团体在协助微型华小发展方面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
(2)
微型华小搬迁概况
2.1 1999年-2008年期间获得批准搬迁的微型华小
从1999年至2008年期间,政府批准了全国76所华小搬迁,可说是华小迁校的高峰期。这当中有40所是面对学生来源减少问题的微型华小,希望搬迁到华裔人口密集区后,学校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截至目前为止,在上述76所获得批准搬迁的华小当中,有67所华小已完成搬迁工作,包括新校舍即将在明年新学年启用的两所微型华小,即森美兰峇都依淡华小(2007年获准搬迁,新校舍位于瓜拉芦骨)和沙巴州保佛委士珍启华华小(2004年获准搬迁,新校舍位于亚庇哥隆邦)。
在其余9所还未完成搬迁工作的华小当中,微型华小就占了7所,包括了彭亨文冬竞智华小、霹雳乌鲁十八丁联合华小、柔佛昔加末中央华小、霹雳务边古打华路新村培民华小,霹雳红土坎永宁华小、雪兰莪呀吃十八哩中华华小,以及砂拉越马鲁帝侨南华小。
虽然从彭亨文冬搬迁到雪州蒲种的竞智华小的新校舍已经完成,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确定2014年1月新学年开学时能否如期启用。竞智华小是于2008年大选前获得批准搬迁,经过多年的争取,才于2011年8月成功获得教育部批准把一块国小的校地转为用来兴建竞智华小。
与此同时,于2004年大选前获准搬迁的霹雳乌鲁十八丁联合华小则将搬迁到赛城,成为当地的第一所华小。该校目前在筹建中,预计要到2016年才能正式启用。
让人关注的是,柔佛昔加末中央华小虽然于2004年获得批准搬迁,但至今还面对没有校地的问题。此外,同样在2004年大选前获得批准搬迁的霹雳务边古打华路新村培民华小停办至今已经超过十年,但搬迁工作依然遥遥无期。
雪兰莪呀吃十八哩中华华小是2008年大选前获得批准搬迁的微型华小之一,虽然该校的新校址已经确认位于安邦福泉山庄,但校地问题至今还未解决,导致建校工程完全没有办法展开。呀吃十八哩中华华小今年有32名学生,但只有5位是华裔学生。由于学校位于马来乡村,而且距离学校7公里处还有一所华小,使到学校一再面对没有华裔学生来源的问题。事实上,明年5位报读一年级的新生都是非华裔,因此,迁校可说是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霹雳红土坎永宁华小与广福宫庙共用同一个地段,学校的发展受到局限,再加上华裔人口外流和校舍陈旧,因此,董家教决定把学校搬迁到斯里曼绒。经过多年争取后,永宁华小终于在2007年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搬迁,并于2010年3月进行新校舍建校工程。目前新校舍已经建好,有待市议会发出入伙纸及教育部批准迁入新校舍。
砂拉越马鲁帝侨南华小则于2008年1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搬迁,新校址坐落美里东姑村。新校舍还未兴建,不过,该校从明年起因没有学生就读而暂时停办,直到新校舍建好后才重新开办。
2.2 2008年后获得批准搬迁的微型华小
2008年过后至今,国内也有5所微型华小陆续获得批准搬迁,名单如下:
序
|
学校
|
进展
|
1 | 柔佛哥打丁宜马威华小 | 于2012年1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搬迁。 新校址位于哥打丁宜市区的大马花园, 预计2015年竣工启用。 |
2 | 森美兰巴力丁宜华小 | 于201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搬迁。 新校址位于芙蓉达城,发展商献地和答应负责全部建筑费用,预计明年华人新年后动工兴建。 |
3 | 森美兰吁鲁干中园华小 | 于201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搬迁。 新校址位于芙蓉绿峰岭,还未动工兴建。 |
4 | 砂拉越民丹莪开明华小 | 于2012年5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搬迁。 新校址位于民都鲁,预计明年1月或3月启用。 |
5 | 吉打华玲培智华小 | 于2013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搬迁. 新校址位于双溪大年,目前建校工程还未有进展。 |
在上述5所微型华小当中,只有砂拉越民丹莪开明华小预计可以在明年启用。
除了上述5所微型华小已经获准搬迁,当局也批准了柔佛哥打丁宜两所微型华小进行搬迁,即大新华小和培正华小。虽然这两所华小都面对学生人数减少的问题,但造成学校搬迁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当地设立石油及天然气工业计划,结果学校被指示必须搬迁。
培正华小新校址位于古来太子城,虽然该校已经获得赔偿金,也在今年4月进行动土礼仪式,然而,至今学校图测还未获得批准,以致未能动工。而大新华小则将搬迁到边佳兰六湾(甘榜拿督阿都干尼),虽然新校舍还未动工兴建,但当局却建议大新华小于2014年开始与邻近的育本华小共用校舍,直到新校舍建好为止。董家教不同意,并向当局作出争取,希望新校舍建好后才搬迁。
此外,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曾于今年4月29日,即505大选前,于“相约在南方,与首相纳吉之约”的活动上宣布,同意马华公会的建议,把一所微型华小搬迁至新山依斯干达特区。无论如何,到目前为止,未有任何微型华小获得献议搬迁到该地。
2.3 计划搬迁的华小
除了上述已获得批准搬迁的微型华小,国内尚有11所微型华小因学生人数逐年减少而计划搬迁,包括了:
序
|
学校
|
进展
|
1 | 森美兰淡边礼仁园华小 | 还未有校地。 |
2 | 雪兰莪福隆港华小 | 已有发展商答应捐献校地,目前有待进一步处理申请搬迁事宜。 |
3 | 雪兰莪巴生利民华小 | 位于工业区,空气素质糟糕,再加上当地的华裔居民已陆续搬离,这导致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因此,董家教希望把学校搬迁到适合的地点。 |
4 | 霹雳大直弄益华华小 | 自2009年开始寻求华基执政党协助搬迁,但至今仍没有任何进展。 |
5 | 槟城乔治市颍川华小 | 希望州政府拨地作为搬迁的用途。 |
6 | 吉打成杰培才华小 | 向州董联会寻求协助搬迁。 |
7 | 吉打浮罗交怡明南华小 | 计划申请搬迁到瓜镇,因为该校在未来的六年内或将面对没有华裔新生的问题,到时全校将只剩下非华裔学生,完全没有华裔学生就读。 |
8 | 彭亨班珍华小 | 虽然获得发展商在KOTA SAS新市镇捐献一片校地,不过目前有关计划还没有新进展,迁校的確实日期未定。 |
9 | 彭亨百乐县金马梳华小 | 计划搬迁到直凉,目前有待和发展商针对校地事宜作进一步的洽谈。 |
10 | 沙巴保佛马拉冒联华华小 | 计划搬迁到保佛市区,已有发展商答应捐献校地。目前全校只有土著学生,完全没有华裔学生就读。 |
11 | 砂拉越古晋峇哥中华公学 | 因没有学生来源而从2010年停办至今,该校于2009年曾通过砂人联党向教育部申请搬迁到古晋三马连新市镇,惟至今没有进展。 |
(3) 微型华小搬迁面对的问题
虽然华社在无法可施下提出了迁校的方案,但实际上即使是迁校,也不见得一帆风顺。资料显示,除了少数的微型华小比较顺利完成搬迁之外,大多数的华小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争取,方得以完成迁校大计。当中许多微型华小从申请搬迁,到获得迁校准证,再到寻找校地和筹款建校等,往往都必须超过10年以上的时间,可说是费时费力。更严重的是,一些学校虽然获得批准迁校,但却因为没有政府拨款拨地,而且学校本身又资源有限,结果一直无法展开迁校工作,一些微型华小的迁校计划甚至因此而被迫搁置了超过10年。这一再说明了华小在政府不公平的教育政策下所面对的困境。
尽管迁校的过程艰辛,困难重重,但董家教还是秉持爱护华教的精神,咬紧牙根,确保微型华小可以搬迁到新的地点,让更多的华裔子弟接受母语教育。
综合微型华小搬迁的经验,没有校地是迁校过程中面对最大的问题。事实上,教育部在批准微型华小搬迁的公函上,一般上都列明迁校的其中一个条件是董家教必须自己寻找迁校的土地,而且有关的校地必须不是政府学校保留地。由于教育部对微型华小的搬迁定下这项苛刻的条件,这导致微型华小董家教一方面要劳心劳力确保学校在搬迁前还有学生来源,以避免被停办,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种种的管道来寻找适合的地点进行搬迁。
此外,一些获得批准搬迁的华小也必须遵守教育部定下的另一个条件,即董事会在建设新校舍前,必须拥有80%建筑费的先决条件,否则建校计划将不会获得批准。这对华社而言,不但是沉重的负担,也彰显了政府不公平的教育政策,因为教育部不仅推搪责任,没有提供足够拨款给华小建校,反而实施各种不利华小的措施,处处为难华小。
事实上,绝大部分获准迁校的华小,都是靠华社自行物色校地和筹款兴建,包括由屋业发展商捐献土地和承担全部或部分建校经费。无论如何,在华社不断的争取,以及华基执政党的配合和协助下,近些年来,有一些华小成功获得政府保留地,并获得政府拨款,以进行迁校的工程。这或许是一些小的突破,但和华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为华社所争取的是政府必须制度化处理微型华小的迁校申请,包括主动拨地拨款来完成华小的搬迁工程,以公平对待各族群母语教育的发展,而不是选择性的根据政治需求来处理微型华小迁校及其他种种的华教问题。
(4) 结语
华小作为政府学校的一环,因此发展华小,包括兴建足够的华小来迎合家长的需求,本来就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微型华小迁校的课题,恰恰反映了政府不公平不合理的单元化教育政策。试想想:为何华小需要历经千辛万苦,以迁校的方式来换取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增建华小,但国小却不需要?
一直以来,搬迁微型华小都没有被纳入政府的教育政策,它往往只是当局为了纾解华社不满情绪的权宜性做法,完全没有一套完整的迁校机制。因此,教育部在《2013-2025年教育蓝图》中把搬迁微型学校列为其中一项解决微型学校问题的建议,可说是教育部新的政策。从正面来看,这或许是当局对迁校做法的认同和重视。
不过,由于教育部并没有列出搬迁微型学校的机制,因此,大家都对此建议存有许多疑虑,不清楚当局的真正用意。教总认为,既然教育部提出了搬迁微型学校的建议,那就必须制定和公布一个完善和透明的迁校机制,包括必须由政府拨地拨款,以确保各源流微型学校的搬迁计划可以顺利进行。
无论如何,在微型华小迁校的课题上,华社绝对不能够把迁校当作是增建华小,或淡化对增建华小的争取,甚至是以迁校来代替增建华小,因为两者在意义上完全不同。一旦放弃了增建华小,也就是说我们认同政府不要增建华小的政策了。而且对政府来说,华小迁校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一校换一校”,因此一旦接受这个方式,就等同否定了华小数目可以增加的权利。
教总认为,教育部必须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设立各源流学校统一的建校制度,即只要有需要,教育部就必须拨地拨款兴建各源流学校,就像目前政府兴建国小的制度一样。政府必须依据自然的法则,在有需要的地方就兴建新的各源流学校,而没有学生来源的学校就自然关闭,这才是妥善和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的方案。
(当今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