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351 辑



“世界第一”的省思(上篇)


2013/12/22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林囯安


123日,经济合作與发展组织(OECD)发布2012PISA测试结果,代表中国上海市各类中学约9萬名15岁在校生参加测试的6374名学生(来自上海市155所学校)整体表现优异,以数学613分、阅读570分、科学580分,在所有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其中86.8%学生达到或超过了OECD平均成绩,显示上海基础教育校际差异小、发展均衡的特点。

PISA全称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OECD发起的国际教育教学比较研究项目,通过对各国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能力测试,调研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掌握参與今後社会生活所需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水平。也就是说,PISA测试指向“学科能力素养”,而非“学科知识”。

此外,PISA也提供平台让参與测试各国可以在世界坐标中,用世界的视野、世界的标准、世界的语言来冷静地审视各自教育现况,客观地分析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理智地思考未来的教育发展路径。

上海世界第—有原因

2012PISA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不仅在数学、阅读、科学领域名列第一,其成绩分布整体上也高於其它国家(地区),高端优势特别明显,低端成绩也高於其它国家(地区)。例如,上海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领域均达到56级(高水平)学生的比例是19.6%,是所有国家(地区)中最高的,OECD平均为4.4%;至少在一个领域获得高水平等级学生的比例是56%,而OECD平均为16.2%。此外,在2012年测试主要领域数学的成绩表现方面,上海高端学生成绩为765分,低端学生成绩为435分,分别比OECD高端和低端平均成绩高出120分和91分。

这是上海继2009年首次参與PISA测试夺冠後再度夺魁,再次成为世界教育研究和思考的焦点。根據近年笔者对上海教育改革與发展的观察,上海学生能在当前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两次独占鳌头,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下大决心给教师培训

首先,从PISA成绩分析看出,上海学生的学力水平不仅世界第一,而且学力落差也是世界最小的;低端学生成绩高,反映最低层次学力水平的学生数也是世界最少的。这是近年上海致力“转变薄弱学校,打造家门口好学校”所取得的成效。

对於学校教育发展,上海教育行政部门兼顾“平等”與“优质”,不仅实现所有兒童的学习权利,还尽可能提高兒童学习的质量。主要做法是通过政府出资委托管理,辐射优质教育资源,嘉惠城郊结合部薄弱学校,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大面积减少学生学习成果的差异。从PISA成绩来看,上海教育至少已经走上正确轨道。

今年10月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也是《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为探究2009年上海PISA成绩世界第一的秘密,专程拜访了上海市闵行区蔷薇学校。这是上海一所不太起眼的家门口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60%属於就近入学的普通家庭孩子,40%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後,弗里德曼发表了评述,慨叹“所谓上海的秘密其实根本就没有秘密”,其成功的原因在於“下大决心给教师进行培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在职业上不停进行发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家长的参與度,学校领导坚持以最高标准要求学校,並且营造出重视教育、尊重老师的学校文化。而且,更多的学校会在更多的时间里执行优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重教传统是推动力

弗里德曼的概括,在学校教育发展层面,为上海PISA成绩“世界第一”下了准确的注脚。课程教学改革攸关PISA成绩。

其次,儒家“重教”文化心理传统,是上海乃至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文化心理传统给教育带来的影响作用,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重视教育,教育投资力度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就意识到人力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资源,培养人才是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於是加大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

 

“世界第—”的省思(下篇)


2013/12/23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林囯安
 

二是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非常高,学校教育系统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

以“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宗旨的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程教学改革,即是“聚焦课堂,聚焦教学,聚焦学生素质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改革。

对于后者要求,具体包括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做到有教无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升上海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看来,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培养目标与PISA学生表现,是息息相关的。

好课堂能有效教学

至于“聚焦课堂,聚焦教学”,则在于造就“好的课堂”,落实“有效教学”。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知名教育学者佐藤学2011年考察了上海市大量学校,在他新近出版的《学习革命的最前线》(台湾远见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10月),总结了上海成功的课堂要素:第一,课程内容水平极高,相较于日本,上海中小学教学内容高出二至三个学年的水平。第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极高,上海教师不仅改革进度快,而且勤于阅读,持续坚持学习。第三,课堂教学以低层次学力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给予学习困难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第四,课堂引进了小组协同学习的教学模式。佐藤学教授认为,上海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授课与学习方式,转型“学习共同体”这一21世纪的课堂与学习方式,乃是创造PISA佳绩的基石。

PISA有所为,也有所不为面对PISA成绩连续两次名列“世界第一”,上海教育界倒是冷静的,更不为外界的盲目吹捧而踌躇满志,沾沾自喜。上海教育界清醒地认识到,上海PISA成绩全球第一,不等于上海教育全球第一;15岁学生的第一,不等于其它年龄段学生的第一;上海的第一,不等于中国的第一。

PISA测试虽然提供了一定价值的信息,但是还有一些攸关学生发展的心理品质,如创新能力,它无法有效测量。此外,PISA只是一种静态测评,它无法判定学生是否具备实践的技能。

基础教育均衡犮展

上海学生PISA测试结果,充分说明了上海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坚定了上海深化教育改革的信念和决心。然而,上海更重视的是PISA测试折射出来的问题。如,学生学习负担重问题。

PISA报告显示,上海学生上课时间平均每周28.2小时,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九;每周需花费13.8小时完成课外作业,却是远远高于OECD平均课外作业时间4.9小时,是其2.8倍之多!高成绩却是以付出高负担为代价,今后上海教育教学改革,或许要将学生课内外学习时间常态化,同时消弭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功利倾向。

2011年,上海开展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计划,今年秋新学年推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我们期待上海教育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借鉴经验。

 

成绩並非代表一切


2013-12-21 (砂拉越)星洲日报/评论

~作者:许鲁帆
 

末届初中评估考试成绩於前日放榜,在宣佈成绩那一刻,可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一般大家自然会把焦点放在全校有多少位全科A特优生。在祝贺这些特优生之际,也別忘了其他曾努力打拼的考生,他们也需要我们投以关心及鼓励,毕竟初中评估考试只不过是求学的一个阶段,未来人生还有漫长的道路。

前天,采访成绩放榜结束后,与一名领了成绩单准备步出校门的学弟交流。该名学弟並非特优生,成绩平平,也不对放榜结果抱有任何怨言。从他言行谈吐看来,是位乐观之人。早在成绩放榜前,就已报读中四理科的补习班。虽然会考成绩无法如他所愿,顺利入读理科班,但他不言弃,誓要爭取成为理科生,只因他不想错失这求学阶段。

身为长辈或是父母,其实不必太在意孩子的成绩,或是带有“怕输”心態,常与他人比较。反之,应將考试过程当作是对孩子在学习中的成果检测,最重要是孩子们已尽力而为。我们都曾是会考生,面对课业压力也是大家不言而喻。

若孩子为了考试的成绩好,拼命地死背书、读死书,一直做白纸黑字的练习题、模擬试卷。考试结束后,他们还会用上这些拼命读来的知识吗?若这些“辛苦”所学来的知识,纯粹只为应付考试,试问这种学习又有何意义?日后又怎么能带来进步的社会,甚至成为国家主人翁?

一些家长误以为,若不给孩子压力,他们就会失去动力而懒散。然而,“有压力,才会有进步”这应该是孩子要自我启发,才会有所进步,父母苦口婆心恐怕只会產生反效果。

常言道,成绩並不能代表一切,在过于注重以“成绩”为主的学习下,无形中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修养。隨著教育部明年即將全面推行校本评估考试(PBS)来取代初中评估考试制度,若我们社会还没將评估成绩当作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为主的思维,即使推行校本评估,也很难发挥其正面作用,最终只是另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教育政策。

(星洲日报。砂拉越。评论。作者:许鲁帆)

 

 “有教无类”上上策


2013/12/21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黄小颖
 

最后一届初中评估成绩放榜,和平时的大小考试一样,有人欢喜有人悲,总有考生在考场发挥所能,考取好成绩,也一定有人考获差强人意的成绩,这是不变的定律。

一般上,在开学时,校方会依据学生成绩来安排学生进入哪个班级就读,以继续学业,可是笔者並不赞成这样的制度。

笔者认为,不是所有学生都被安排到適合的科系班级就读,也非所有学生在科系上的学习能够把其潜能完全发挥出来。

校方根据学生成绩来安排学生升学的科系,表面上看来很符合逻辑,不过,笔者却认为这不但是一种“独裁”做法,更是一种造成社会上不断出现扭曲眼光的恶性循环。

成绩好的学生被安排到理科班,而成绩比不上的学生则被安排至文科班,笔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就出现一种风气,文科班的学生是不会读书的,理科班的学生则是每个都是精英生,所以在师长眼中,两种学生的阶级分別和差异就此產生。

这样的情况导致了,所谓师长眼中的精英生,往往看不起文科班学生,而文科班学生则会因为这样,渐渐变得自卑、无自信,有者甚至开始不喜欢上学、承受不必要的世俗眼光压力,笔者认为这是非常荒唐的!

依笔者愚见,在教育方面,若校方没有把握能够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发掘出来,那就该实行“有教无类”措施,让所有的学生都上一样的科系,这样就可以把每一个还未被琢的玉琢成器,也把“公平对待”这四字真正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