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华教视窗】 ~ 348 辑



林连玉与校主陈嘉庚


2013/12/12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麦翔
 

林连玉与陈嘉庚同是中国福建「集美人」,前者尊称后者为「校主」。早期两人先后出国,扬名海外华教界与工商界,经歷各殊,最终归属也有所不同 ;南辕北辙,一个战后1950年代落叶归根,回国成为「爱国侨领」;一个落叶生根,领航申请公民权运动,崢嶸头角于马来亚华教运动。这里带出了什么讯息呢?

中国人在19世纪中叶开始大量移民南洋,1920年代之后南渡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们不外两个归属,一是始终保持华侨身份,陈嘉庚为佼佼者,但多成为当地公民,为所在国献力,林连玉则为典范。两者的发展与演变,轨跡各异,楚河汉界,今日清晰可寻,马虎不得。

(一)史观问题

二战后,民族主义独立建国的运动成为时代主流,「默迪卡」之声四起,南洋华族的身份认同问题十分尖锐,华人与华侨的分野愈发突出与复杂。当我们整理撰写马来亚华社,特別是战后以来的变迁歷史时,有一个重大的史观(视野)问题不得不首先釐清。以所在国为视野和祖籍国为视野,其研究成果是千差万別的,有时甚至有霄壤之別。

以林、陈两人为例,对陈嘉庚歌功颂德,对林连玉可能视为「敏感」课题,避而不谈,这是当下典型的中国视野。相反,正面肯定和正视林连玉捍卫华教的功绩,视陈嘉庚在新马的办学贡献与对中国的贡献次之,这是马来西亚视野。以中国视野去研究马来西亚问题,不可免地有「隔靴搔痒」、「走马看花」之感,有时甚至是「域外之音」,与所在国的实情相距甚远。同样的,反过来也一样,此问题殊为重要,不可不注意。

(二)身份认可问题

林连玉在1960年被取消公民权和吊销教师证之后,生活顿失依靠,何去何从,曾迟疑再三,反覆思量。这是华人/华侨问题不能混淆的又一例证。

据相关人士透露,在林连玉聘请律师办理公民权诉讼案之时,他曾私下估计,当局不会轻易放过他,以为最终会將他驱逐出境。为此,他曾写信通知中国乡下的家人,「不久可回乡与家人见面了」。

林连玉有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早期南来的知识分子,只要涉及一些正义活动、不见容于当局者,多落得驱逐的命运。听说,林连玉也曾设想当局会用內安法令(紧急法令)扣留他,他已豁出去,为华教当阶下囚亦甘之如飴。但当现实並非如此,林连玉就显得有点迟疑不决。

当时,著名商人李光前与华教的友好劝告林连玉三思。华教运动是正义的运动,作为这一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对政府横加「不效忠」的污蔑,当站稳脚跟,与之抗爭到底,即便法庭做出偏颇的最终判决。

因此,当案件结束,无望扭转政府判决时,林连玉毅然决然打消「回乡」的意图,决心终老于马来亚,生活由友好协助解决,不成大问题。

(三)林连玉的晚年

林连玉这个决定是正確而重要的。他的晚年,虽然公民权已失,但仍然十分关心时事,阅报是每天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华教节目鲜少见到他的身影,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次活动之外,如受董教总邀请出席华教宴会、与董教总接班人会面、或与若干青年人谈往事、撰文驳斥东姑歪曲歷史事实的谈话(《驳东姑》)等。林连玉坚守住了华教立场,至死不渝,使当局「不效忠」的指责破產,保持了华教的崇高形象,意义重大,他的晚年並不留白。

(四)华教梦

当今,中国政府配合实现「中华民族復兴梦」而奋斗,突出了陈嘉庚毁家兴学、创办集美学村的歷史事跡。在我国,华教也有「华教梦」。近代华教始自1906年,当今各地百岁华校正陆陆续续展开庆祝与出版特刊,呈现了一幅百花遍地绽开、蓬勃壮观的华教歷史图景。与此同时,经多年建设与经营,林连玉曾呼吁「津贴金可以不拿,独中不能不办」的华文独中,踏进了新生暴增的兴盛时期。中国復兴梦与马华教之梦並行不悖。展望前程,当林连玉与校主陈嘉庚歷史机缘地走在一起之际,当不远的未来中国梦成为现实之际,但愿华教也能梦想成真:华小、华文独中、华文大专院校踏上新台阶。我们这一代华教同仁应当团结奋斗,以行动去分享意义重大的歷史时刻將带来的喜悦吧!

 

母语教育体系是人民首选学府


2013/12/12 东方日报/名家

~作者: 杨敦祥
 

马来西亚华校发展一路艰辛,师资常年不足、华小不获增建、学额年年爆满,年復一年悲歌不停。这一切皆根源于国家数十年落实歧视和压迫母语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

最终目標「借尸还魂」

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提出,让国民小学和国民中学在2025年成为所有家长首选学府的最终目標,其实是《1956年拉萨报告书》內第12条文最终目標的「借尸还魂」,即落实一个以国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教育制度。

董总號召反对教育大蓝图签名运动目前已成功获得50万个签名,但是距离其总目標100万还有一段距离。各界人士都应该配合这项运动,表达大家共同反对《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內种种不利于各源流母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母语教育在教学成果的优越性不容置疑。联合国文教科组织(UNESCO)在1951年就已经指出:「学生一开始上学就应该以母语作为教学媒介,並且应尽量將母语的使用,推向教育的更高阶段上去。」

根据这个標准,马来西亚人民的首选学府其实是以母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政府应根据教育是栽培人才的原则,让母语教育发展到最高阶段。

瑞士位于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边界,居住著以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为母语的不同族群。其中,63.6%居民讲德语、20.4%的居民讲法语、6.5%的人讲意大利语。然而,该国却能实行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让不同语言、文化的族群,通过母语学习直到大学阶段。这是国阵政府所应该看齐和学习的。

林连玉在《教总反对改方言学校为国民学校宣言》中所提出「成为马来亚国民,是以尽义务、效忠诚为条件,不是以弃母语、毁文化为条件」。

让教育回归本源

然而,国阵政府(前身为联盟政府)延续英殖民政府分而治之的政治手腕,数十年来刻意將国民效忠、国民团结与语文学习掛鉤,使马来西亚教育体系因政治干预,造成各源流母语教育长年累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政治干预教育是华印源流教育面对种种问题的根源。

数十年来,狭隘的国阵政府执意將误人子弟的单元化教育政策贯彻到底,摧毁了无数有机会成才的幼苗,这是国家的悲哀。让教育回归本源,留片净土给神圣学府,是我国莘莘学子的福音。

落实单元教育政策以同化我国不同民族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大败笔。唯有政府承认我国已延续了五十多年错误的教育政策,愿意改弦易辙,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才能踏上正轨。

505大选后的国阵政府依旧倒行逆施,各界人士更应响应董总所號召的《反对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签名运动,不要对未来母语教育的困境掉以轻心。

 

考改”引领教改


2013-12-12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方成
 

华文独中推动教改多年,迄今成果並不彰显。单就教学法而论,绝大部份仍然停留於粉笔与讲课(chalk and talk)或曰“听与讲”的时代。一般而言课堂上学习的主人依然是传经授道的教师。

做为教改重要成份,教学策略改革其最终目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实践能力。就培养独立思考一项,无论是评估测验方法或课堂上的教与学都是实践乏力无方。虽则可谓大环境使然――姑不论国內,整个东亚文化圈推行的,不也是儒家或家长权威式的教育模式――我辈有志者岂因此不思长进。

在现实环境里,课程、评估(考试)和教学模式是教改的三头马车,其中教学模式则以课程的结构和铺排与会考的要求马首是瞻。说得白一点,你要考甚么,要怎么考,我们学校就教甚么,就怎么教。课程与公共考试(统考)的內容与结构不变,而奢求教学策略改革近乎缘木求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谈论了多年,这还是无可讳言,无奈的现实。换言之,要求教学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审辨式思维与创意思维,千里之行当始於评估方法与课程设计,特別是前者。立竿见影的事,一旦统考的框架与评詁方法改弦易辙,教学方法的改革虽然未必就水到渠成,至少也是有望迈开第一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享有极高国际声誉,备受世界各著名大学推崇的国际预科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IB)的评估与课程设计便包含若干可以借鉴的元素,宜深入研究。概括而言IB课程体系有三大新特点,构成IB预科课程的核心:一、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TOK)做为其一核心科目,知识论是一个跨学科的平台,强调学习审辨式思维,反思自己从学校和社会汲取的知识和体验,进而批判、审视它们所具有的,因主观与意识形態所產生的偏见。

二、创新、行动与服务(CreativityactionserviceCASIB课程的目標之一是培养富有责任感和同理心的公民,其中的CAS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与人分享充沛的活力和才能,培养对社会关怀,培养合作精神,並且通过实践深化理念。

三、独立研究论文(An extended essay of4,000words)要获得IB预科证书,学生须把学习到的各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自己选择特定课题,进行独立的研究作业,按照大学学术论文的写作规格,撰写4千字的研究论文,藉此提昇科学思考能力与研究能力,独立求知,探索真理。

或许是全盘思考华文独中的评估方式的时刻了。包括董总课程局与考试局在內的有识之士或应调聚力量,集体进行思维激盪,认真思考统考与独中教改的明天,因为时不与我,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其者昌也。(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方成歷任国中、华中与独中校长)

 

美里华教之光—培民中学


2013/12/13 东方日报/龙门阵

~作者: 江立芙
 

翻开报纸,乍见家乡砂拉越美里市的培民中学发佈的新闻稿:<强调人文教学培中栽培优质生>。看见標题中的「人文」两字,甚受感动与吸引,遂续细细读完全文。

该文中写道:「培中的办学大方向是为提升学生素质,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培中办学强调三语并重,兼顾六育,使学生的潜能获得激发,素质有所提升。为达至这个方向,培中重视校园的美化、艺术教育、生命教育与环保教育的推动,建立优良的校园文化。」

「艺术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的办学「方式」,再次引起我的兴趣。这所位于北砂的华校「重镇」,是一所怎样的华文独立中学?

数十年来,培民中学在母语教育方面,一直孜孜不倦。维护母语的教育立场坚定,即使是在办学最困难的时期,也努力熬过,不媚世媚俗,其宛若松柏的坚强毅力与精神风骨,让人肃然起敬。

在东马,独中的办学比西马艰难得多。东马独中面对的问题如学生来源问题,常年成为不少独中的困扰。

2013年,西马多间独中庆祝了百年校庆:新山宽柔中学、马六甲培风中学、芙蓉中华中学、吉隆坡循人中学以及太平华联中学皆以不同的方式欢庆其百年诞辰之路。欣悦的背后,蕴含著华教办学的艰辛,华社的热心扶持,及社会人士、家长的支持与爱护。百年校庆,亦象徵了华文教育薪火相传的生生不息;承先启后的民族教育使命,教人更添信心。

培民中学于1962年创校,迄今达半个世纪。其校风淳朴,在发扬中华文化方面可见其努力,如:曾在海內外获奖的培中华乐团,并歷年举办音乐会;在相声与书法比赛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等。培中办学勤勤恳恳,蕴含著执著与自强,显露其华校本质与品质。

几乎每一年的华人新年期间,培民中学的舞狮队都会到家里来拜年。率领舞狮队的学生谦和有礼,让人感受到培中的质朴气质。

2014年的华人新年即將来临,我会带著欣悦的心情,再次等待培中舞狮队的到来。只因,这个等待蕴含著自己对培中的殷殷期许与寄望。

谨以此文,与培中及爱护培中的人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