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星期一

【华教视窗】 ~ 354 辑



唯有迁校保校根


2013/12/30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中言
 

教总上週公布《西马半岛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华小调查报告》之后,已让存在多时但时而被人遗忘的微小课题,再次浮现;霹雳太平乌鲁十八丁联合华小明年更陷入“零学生”窘境。

所幸的是,教育部批准该校迁校至赛城,让联合华小可以延续薪火。

由于早年发展,各地都建有学校,可是隨著人口城市化后,人口外流,一些学校已演变成微型小学,这些地理位置偏远的小学,往往会面对学生来源短缺的问题。

应速审批迁校

政府必须正视和加紧处理微型小学的问题,凡是有微型小学申请迁校,必须加速审核,让这些学校搬迁到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让更多学子受惠。

一些城市地区的小学爆满,与有些地方没有人读的现象,形成强烈对比。

单单微型华小,根据教总的报告,国內就有409所华小的学生人数少过150人,其中14所华小学生人数少过10人;这些学校的数量十分庞大,政府应该採取行动,重新安排这些学校的未来。

让更多学生受惠

迁校也许对有关地方来说是很可惜的事,但是坚持一所华小数名学生,那未免太浪费教育资源,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

反之,將微型小学重新规划搬迁到有需要的地区,才能够確保教育资源,真正发挥最大的效益。

举例而言,联合华小搬迁到赛城,相信可以应付及覆盖周边地区的需求,可以“保校根”的同时,也能让更多学生受惠。

政府应该主动根据报告採取行动,通过资源整合方案,重新安排微型小学搬迁,別让学校持续出现学生人数极度失衡的现象。

 

悼念一位好校长


2013/12/2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植建成
 

銮中前校长陈诗圣车祸逝世,校友莫不震惊哑然,顿时勾起了多少曾在南峇山角、凤凰木旁的青葱回忆。

二三十年前,刚进入居銮中华中学的新生,无不对陈诗圣校长敬畏七分。那时还穿著短裤襠、嗓音稚嫩未变声的初一男生,总是流传著陈校长如何教训顽劣学生的故事;“我走在老师办公室,就听到校长室传出来‘噗!噗!’的籐鞭声,够力!”

陈校长不苟言笑,总是梳著一头60年代服贴又油光的乌亮髮型,身材虽不算高大,但体型却像拳击手般精壮,从未有过中年男人常见的小肚腩,冷峻的国字脸,透出了一股浩然英气。

像我们这些不是前段班的学生,总可以见识到校长在巡课时怒而威的震慑力;有时坐在门边的学生看到校长在走廊一端,就会“通水”喊道:“老Tan来了!”有时大家玩得太投入没察觉,原本还在喧闹的学生,发现课室后有一双像黑豹般的眼神炯视他们时,一秒內就变得鸦雀无声。

大家总爱津津乐道陈校长以体育系毕业的学歷,最后却当上一校之长。当年,校长推行早操运动,我们对校长在上课前要学生做“早操十式”嘖有烦言。多年后,读到研究报告才知道,那些早晨运动后而上课的孩子,会增强记忆力,专注力也更好。

专长於篮球

陈校长专长于篮球,当他代表教职员和校队“鑾中褐”比赛时,可是午后校园的大事啊!大礼堂挤满了看比赛的学生,Lulu的篮底切入得分,或是阿廖的禁区放篮,喝采声似乎都没比老Tan冷静的三分球跳投来得热烈。礼堂二楼迴廊上学生爆出的欢呼声,迴盪在空无一人的课室中,夕阳残照,绿地红花,那是我在鑾中的流金岁月呵。

高三时,校內发生了一件事故。当年演讲比赛,隔壁班学號001的同学上台时,忽然脱稿演出,兀自批评校政;正值叛逆年华的我们,自是在台下鼓噪叫好,训导老师见状,马上上台制止,隔壁班学生不满,集体离席抗议。

一场演讲比赛演变成一场叛乱。在颁了奖之后,校长上台讲话,陈校长说了什么我是忘了,但难忘的是,校长在散会前要同学唱校歌,“南山高,鑾水长,巍巍在我中华”,这是我第一次唱校歌唱得血脉賁张;一群本来要兵变的叛军,顿时又被校长高明的怀柔手腕降服。

其身正,不令而从,陈校长身为正仪,端正了校风,强化了学术。当年的鑾中生,数理或三语演讲的人才辈出,叫阵宽中,对峙隆中,皆面无惧色。如法官般的刚正、祖父般慈祥的陈校长,叮嘱著成千上万的毕业生,要耿直做人,我们或多或少都继承了昔日的鑾中遗风,那位双手托在身后,禹禹巡课的陈诗圣校长,其实並没有离去。

 

微型华小与友族学生


2013-12-30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萧国根
 

以教育功能及弘扬华教的观点而论,我认同郑丁贤的看法,没有华裔的华小,那也不是坏事。当然以族群观定位华小者,会觉得这类华小乃不伦不类,是变相的华小。又有人会担心,这类华小因没有华裔学生,有关当局会增派更多非华语授课的教师到这类学校执教,进而把更多的华文课目改为国语,使这类小学逐渐成为徒有华校校名而没有实质的华校。有一位献身华教运动的先驱,曾私下担心巫裔进入华小者为数越来越多,这些拥有华文资格的毕业生,一旦完成师训课程后,就被派往华校执教,將致使华校变质,最终华校不復存在。

上述忧虑,非全然杞人忧天,然在担心之余,我们如何客观及理性地应对这一改变?以公民权利而言,任何人有选择进入任何类型学校受教育的权利,任何政府学校当局没有理由拒绝家长之报读,为甚么巫裔家长们將其子女送入华小,目的是让他们的子女多学华文,日后进入公共服务得到多一些语文津贴,在商界有比较强的竞爭力。受过良好教育的巫裔家长,也意识到中文在国际贸易的经济价值,掌握中文进入商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將无往不利。

从教育文化影响人的思维,而思维影响行为来看,多些巫裔青年进入华小及华文中学,接受中文教育与华裔同学朝夕相处,这对促进各族瞭解及团结起一定的作用。培育多一些瞭解华教的巫裔年轻一代,能紓解加诸於华教偏见,让友族瞭解华教对国家各方面之贡献。使玩弄种族情绪,诬指华教为防碍国民团结以捞取选票之政客,无机可乘,失去其以挑弄情绪、凝聚其力量的本钱。

综合上述观点,“没有华裔的华小,那不是坏事。”(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萧国根)

 

我国教育水平逊邻国


2013-12-30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黄圣铭
 

没有比较,我们会自我感觉良好;例如有关我国的教育水平,我们常常被会考成绩迷惑。

联合国经济协作开发组织(OECD)日前公布2012年对全世界65个国家与地区的共51万的15岁儿童实施的学习能力评量项目PISA的成绩。国际上广泛关注这项报告,却没有引起我国各界特别是政府关注。巫统代表和其领袖们显然更关注是否应给土著优惠,免还高教贷款,即使没有考获一等文凭。

PISA成绩显示,在参与评估的65个国家中,我们的数学排名52,科学排名53,阅读排名57。这样的成绩是什么概念呢?那是属于后段班或后进生的成绩,输给了中国上海学生三个年段。在5个有参与评估的东南亚国家中,我们输给了泰国,远远落后于越南和新加坡,只赢了印尼。

会考成绩水分太多

与上一届(2009年)相比,我们的数学排名进步了(从57进到52名),但科学排名没进步(依然是第53名),而阅读排名则滑落(从55跌至59),分数也退步。一跟他人比较就会发觉,我们的会考辉煌成绩水分太多了。

国家花了很多钱发展教育,结果是量有了(教育普及率高),教育的质却远远落在新加坡后头。一项针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发现在深度方面,马来西亚远不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四学的单元,新加坡中一就学了,而两者的教学理念也有差异,新加坡更重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我们重在解题方法的传授。

政府如今想提高教师入行的门槛,要优先招收会考成绩最优者,然而,如果课程标准不改,招师制度、评估制度以至整个教育制度依然受制于种族和政治考量,那我们很难期待3年后的PISA评估会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