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6 东方日报/国内版
(吉隆坡26日讯)微型华小面临学生越来越少,教总促华社不能把迁校视为增建华小或淡化爭取增建华小的努力,因为迁校恰好反映不公平的教育政策,而且迁校还需面对教育部设定各种条件。
教总指出,迁校最大的问题是寻找校地,因为教育部批准迁校其中一个条件是董家教必须自寻校地,而且校地必须不是政府学校保留地。
他们认为,微型华小董家教是一根蜡烛两头烧,一方面要確保学校在搬迁前还有学生来源,以避免被停办,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各种管道寻找迁校適合的地点。
教总今日发表《微型华小搬迁概况(1999年至2013年)》报告时说,除了少数微型华小比较顺利完成搬迁之外,大多数的华小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爭取。许多微型华小从申请搬迁,到获得迁校准证,再到寻找校地和筹款建校等,往往都必须超过10年以上。
「严重的是,一些学校虽获准迁校,却因为没有政府拨款拨地,学校本身又资源有限,结果一直无法展开迁校工作。一些微型华小的迁校计划甚至因此而被迫搁置了超过10年。」
董家教须自寻校地
教总说,综合微型华小搬迁的经验,没校地是迁校过程中面对最大的问题。「教育部在批准微型华小搬迁的公函上,一般上都列明迁校的其中一个条件是董家教必须自己寻找迁校的土地,有关的校地必须不是政府学校保留地。」
教总指出,一些获得批准搬迁的华小,也必须遵守教育部定下的另一个条件,即董事会在建设新校舍前,必须拥有80%建筑费,否则建校计划將不会获得批准。
「对华社而言,不但是沉重的负担,也彰显了政府不公平的教育政策。因为教育部不仅推搪责任,没有提供足够拨款给华小建校,反而实施各种不利华小的措施,处处为难华小。」
教总称,绝大部分获准迁校的华小,都是靠华社自行物色校地和筹款兴建,包括由屋业发展商捐献土地,以及承担全部或部分建校经费。
须制度化处理申请
他们指出,近几年在华社不断爭取及华基执政党协助下,有些华小成功获得政府保留地,获得政府拨款,进行迁校工程,但政府必须制度化处理微型华小的迁校申请,不是选择性的根据政治需求来处理微型华小迁校及其他种种的华教问题。
教总说,搬迁微型华小没被纳入政府的教育政策,往往只是当局为了紓解华社不满情绪的权宜性做法,完全没有一套完整的迁校机制。而在教育蓝图中,教育部把搬迁微型学校列为其中一项解决方案,正面来看,或许是当局对迁校做法的认同和重视。
教总认为,既然教育部提出了搬迁微型学校的建议,那就必须制定和公佈一个完善和透明的迁校机制,包括必须由政府拨地拨款,以確保各源流微型学校的搬迁计划可以顺利进行。
他们提醒华社不能把迁校当作是增建华小,否则就是华社认同政府不要增建华小的政策。
「对政府来说,华小迁校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一校换一校』,因此一旦接受这个方式,就等同否定了华小数目可以增加的权利。」
迁校依斯干达 选举支票未兑现
教总宣称,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505大选前答应將一所微型华小搬迁至柔南依斯干达特区,至今音讯全无。
教总指出,纳吉是在今年4月29日,於「相约在南方,与首相纳吉之约」的活动上宣布,同意马华的建议,即把一所微型华小搬迁至依斯干达特区。可是到目前为止,未有任何微型华小获得献议搬迁到该地。
教总今日发表《微型华小搬迁概况(1999年至2013年)》报告时,针对柔佛的情况指出,教育部批准了柔佛哥打丁宜两所微型华小迁校,即大新华小和培正华小。
油气计划迫迁2校
「虽然这两所华小都面对学生人数减少的问题,但造成学校搬迁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当地设立石油及天然气工业计划,结果学校被指示必须搬迁。」
教总说,培正华小新校址位於古来太子城,虽然该校已经获得赔偿金,也在今年4月进行动土礼仪式,然而,至今学校图测还未获得批准,以致未能动工。
「大新华小则將搬迁到边佳兰六湾(甘榜拿督阿都乾尼),虽然新校舍还未动工兴建,但当局却建议大新华小於2014年开始与邻近的育本华小共用校舍,直到新校舍建好为止。董家教不同意,並向当局作出爭取,希望新校舍建好后才搬迁。」
(东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