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华小隱忧不容忽视
2013-12-27 星洲日报/观点
教总针对西马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华小展开调查,並於日前公佈了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如果目前新生报读的情况保持不变,明年西马將有26所华小的一年级新生清一色都是非华裔,凸显了一些微型华小將逐渐沦为“变相国小”的隱忧。
这项调查也揭露了西马华小令人忧心的现状:还有53所华小出现非华裔一年级新生多过华裔新生的状况;有14所华小的学生人数不超过10人;有53所华小的学生人数介於10至29人;有多达213所华小面对学生来源减少的问题。
从教育的观点出发,华小收生不应有华裔和非华裔之分。但华小本来就是为华裔子弟而设,具有传承华文教育香火,宣扬传统中华文化美德的使命。华小一旦失去了以华裔生为主的特徵,连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语言也变成了国语,这是不是等於变了质,已变成“变相国小”?这確实是个值得华社深思的现象。
这也是一个教育部必需正视的问题。教育部应该探討各种可行途径,以进行补救。如果有关地区的非华裔確实需要一所小学,教育部可以考虑把有关华小改为国小,但先决条件是,必须以“一校换一校”的方式,在附近的华裔住宅区增设一所华小。
事实上,国內大多数以华裔居多的新兴花园住宅区都缺乏华小。过去数十年来,华裔大量从园坵及偏僻乡区迁至新兴人口密集区,但建有新华小的新兴花园住宅区却屈指可数,这就造成很多城市地区的华小爆满,学生人数高达三四千人,而园坵或穷乡华小却面对学生锐减,学生来源日渐枯竭的畸形现象。
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部理应负起全责,针对华小的分佈和发展,以供求为原则,重新进行考量和规划。这些年来,华社也不断地向政府发出增建华小的心声。
然而遗憾的是,在一段很长的日子里,华小只有“自然死亡”,但却没有“自然成长”。直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华社基於策略上的需要,委屈求全地爭取到一些濒临关闭的华小迁校,情况才有所改善。但即使批准迁校,教育部也往往开出苛刻条件,例如规定校方必须获得所有家长的同意,以及有关董事部必须自行物色校地並承担建校经费等,这种把责任推卸给学生家长和学校董事部的做法,可说是非常不合理,甚至荒谬极致。
今天,无论搬迁华小或增建华小,华社仍面对诸多阻难,难如登天,这绝对不是一个合理的现象。华小既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就应受到政府的公平对待,迁校和增建问题也应在一个合情、合理和正常的方案下,制度化的获得解决,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再成为选举的筹码,结果引发爭论,也引起华社更大的不满。(星洲日报/星‧观点)
派独中生上场
2013/12/24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罗汉洲
被誉为教育界世界盃的国际学生评估(PISA 2012年)测试结果公佈后,欧美国家马上阵脚大乱,有人质疑评估的准绳,有人劝请別耍赖,要接受亚洲数理教育高水平的事实。
我国在这个测试的3个项目,在东南亚都倒数第二,仅胜忝陪末座的印尼。
根据有心人统计,我国教育拨款比新加坡、香港、日本、韩国、台湾等都高,惟教育水平却远不如人。但政府和教育部对PISA的测试结果似乎冷静以待,可能也像某些欧美人一样,不相信这个测试,也可能认为事属平常,无须大惊小怪吧。
倒是民间和反对党觉得“气不顺”, 人家投资少,收益大,我们却相反,于是频频追问教育部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家已从报章上知道PISA测试的方式,我们想知道代表我国参加测试的是哪些学生,他们来自哪一类型学校。按常理推测,华文独中无缘参与,这很可能就是我们输人的原因。
最优秀选手参赛
中国在2009年第一次参加测试就抡元,高据榜首,这次又蝉联,因为它以上海的学生参加测试。假如中国派遣贵州、云南或甘肃省学生“应战”,成绩可能大不相同。
其他参与的国家或地区也应如是,都以最好学校参加测试。我们当然也派出“最好”学校上阵,杨泉博士说这些代表在PMR试中,都考得非常优越成绩,奈何一出国门,水平与人相差不止一筹;原来只是甘榜冠军。
看来,教育部须向大马奥林匹克理事会学习,派遣最优秀选手参加比赛,事实证明,无论亚运或东南亚运动会,夺得金牌的人与我国种族结构完全不成比例。但荣耀是属于国家的,从未有人计较什么族人夺得奖牌,都是大马人嘛。
教育部下次应派遣华文独中生代表我国参加PISA测试,相信必定可取得好成绩,那是属于大马的荣耀。
我国教育水平逊邻国
2013/12/23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黄圣铭
没有比较,我们会自我感觉良好,例如有关我国的教育水平,我们常会被会考成绩迷惑。
2013年UPSR成绩放榜,我们获知有9.15%的考生获全科A。日前公布的PMR成绩,我们也获知有3万多考生考获全科A,佔全体考生的9.33%;去年的SPM 考试,我们获知有1万5793人考获全科A。这些数据让我们感觉,我国的教育水平还真不赖,特別是数理和语文科等重点科目,成绩都很標青。
联合国经济协作开发组织(OECD),日前公佈2012年PISA成绩。国际上广泛关注这项报告,议论纷纷,却没引起我国各界,特別是政府当局关注。
PISA成绩显示,我们在所参与评估的65个国家中,数学排名第52,科学排名第53,阅读排名第57。这样的成绩是什么概念?那是输给中国上海学生3个年段。在5个有参与评估的东南亚国家中,我们输给泰国,远远落后于越南和新加坡,只贏了印尼。
我们只是甘榜冠军
与上一届(2009年)相比,我们的数学排名是进步了(从57进到52名),科学的排名没有进步(依然是第53名),而阅读排名则滑落(从55跌至59名),分数也退步。一跟他人比较就会发觉,我们在会考方面的辉煌成绩,水分太多,我们只是甘榜冠军!
对教育,国家花了很多钱。教育的量是有了(教育普及率高),但教育的质却没有,被邻国远拋在后面。一项针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中学数学课程標准的比较研究,发现在深度方面,马来西亚远不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四学的单元,新加坡中一就学了,而两者的教学理念也有差异,新加坡更重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注重在解题方法的传授。
政府重视师资,给予教师很不错的待遇。大学毕业的教师起薪加津贴超过2600令吉,顶薪可过万。如今政府想提高教师入行门槛,要优先招收会考成绩最优秀那批人。然而,如果课程標准不改,招师制度、评估制度以至整个教育制度,依然受制于种族和政治考量,那我们很难期待3年后的PISA评估,我国会有突破。
没有华裔生的华小,那也不是坏事
2013-12-27 星洲日报/评论版
~作者:郑丁贤
调查说,国內有26所华小,明年开学时,可能一个华裔生都没有;另外56所华小,非华裔生比华裔生还多。
没有华裔学生的华小,那也不是坏事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让华小走出华社,华教走出族群,中文走向世界,这也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前阵子有一部科幻片《环形使者》(Looper),描述2050年左右的科技发展,已经可以让一部份人类通过时光隧道,回到之前的年代。
於是,一个未来人来到2012的世界,他见到主角在苦学法文,劝告他別白费心机了,因为再过几十年,没有人对法文有兴趣。
“你应该学中文,相信我,不会错的,因为我来自未来。”
作为一个以中文为母语,也是中文的使用者,我看了会心一笑;好莱坞导演或编剧有巧思和用意,把中文和未来世界连繫;这或许出自是对未来的想像,也可能是为了中国市场;这两者其实也分不开。
当然,谁不这么想,包括人见人爱的伦敦市长约翰生(Boris Johnson)。
前阵子,约翰生去了中国一趟,见到的社会动力和经济繁华,不是大英帝国可以比擬的,感触良多,心想世界的未来重心,就在这里。
回到英国,他建议说,所有的英国学校都应该教中文。这个看法,登上主要媒体的重要版位,引起英国人的討论。
儘管一些英国人认为中文太难学,要推行很困难;也有人主张,在学中文之前,英国人应该把英文学好(英国人和大马人一样,认为英文水平江河日下,已经得展开救亡运动了)。
然而,多数英国人同意中文的价值,也认为有助於改善茫然的经济;学中文有必要,学得好或学不好是另一回事。
究竟英国学校以后会否强制学中文,或许,要等到约翰生担任首相之后(可能性很高),会有眉目。
回到大马情况,华小没有华裔生,以及非华裔生超过华裔生,却引起一些人担心,认为这会使华小变国小。
我比较迟钝,却也对华文教育比较乐观,所以,在为华教未来忧心忡忡之前,反而认为应该要感谢这些友族小朋友,以及他们的家长们;是他们以实际行动延续了这些华校的生存,比很多嘴巴上的华教斗士,更值得掌声。
这些友族不会高喊堂皇响亮的华教口號,然而,他们有胸襟,也有信心把孩子送进华小;该有人推荐他们成为下届的“林连玉精神奖”的得奖人。
华社或许要有心理准备,人口结构的因素,使到大马华校的发展,几乎到了巔峰。当90%左右的华人家庭,都把孩子送往华小就读,这已经是歷史的顶点,也是华教最辉煌的时刻。
要华小能够继续发展,接下来的考验,就是看是否会有更多非华裔家长,把孩子送到华小。
当更多马来人、印裔、伊班、卡达山的孩子都进入华小,那將是华小生命曲线的另一个突破阶段。
大多数大马华人把华文教育当成华社资產,在过去的年代,无可厚非。然而,社会变迁和新时代到来,华文教育可以成为社会的资產,国家的资產,世界的资產。
华社把胸襟放大,眼光看远,就不会限制在眼前的小格局。(星洲日报/非常常识‧作者:郑丁贤‧《星洲日报》副执行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