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当花农与马来诗人遇上林连玉



《当今大马》·实习记者邵乐韵
20131215
 

一名普通花农,23年种花义卖,捐款支持华文教育;一名马来文学斗士,却以开放的文化性格捍卫母语权利——许鑫章、沙末赛益,实际生活中没有关联的人,因为同样长期支持民族文化与追求教育平等而联系到一起,获颁2013年度 “林连玉精神奖”。

1215日,第26届林连玉精神奖颁奖典礼在吉隆坡州立华小举行。除了许鑫章和沙末赛益以外,今年同样获此殊荣的还有为华文独中统考系统奠基、引导统考走向专业化的资深华教工作者李华联,以及抗拒强权、维护并发展校地15年的沙叻秀大同华小三机构。

4名得奖人都获颁奖状与墨宝,而墨宝写上4段不同的林连玉语录,以表扬他们的贡献。

首位获奖友族

沙末赛益是“林连玉精神奖”自1988年设立以来,首位获得此项荣誉的友族。热爱马来语的他对其他各种文化持有兼容并蓄、共荣共存的态度,更在2009年出任“反对英化数理联盟”顾问,抗议政府的英化数理教育政策。

对于获颁“林连玉精神奖”,78岁的沙末赛益说自己一开始的反应“很意外与荣幸”,因为这个领域有其他那么多为华文教育做出持久贡献的人。

他说,林连玉一生为华教奋斗,如今华教地位得到普遍认同,但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以更全面展现华文的精髓。

“不同地方的华教工作者和华教机构可以多聚一起,增强互动交流,齐力商讨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

倡导多元语言教学的沙末赛益认为,不管马来语、华文、淡米尔文,都是马来西亚文化中的一部分,政府的教育政策需要强调的是不同民族在一个国家之内的共存融合,而毋须凸显各语文的区别。

他的这个理念与林连玉不谋而合:“我们的子子孙孙,将要世世代代在这可爱的土地上,同工作,同游戏;在遥远的将来,更可因文化的交流,习尚的相染,把界限完全泯灭,而成为一家人。”

今年,时任净选盟联合主席的沙末赛益卷入“人民旗帜”事件,有人主张政府撤回其国家文学奖。不过,沙末赛益无惧且表示“欢迎”,甚至“若褫公民权也欢迎”。由此也令人联想到奋力保存华文中学体制,自己却被褫夺公民权的林连玉。

传承花农精神

当主持人介绍许鑫章事迹的时候,台下有观众叹息:这个奖来得太迟了,太迟了!

许鑫章是金马仑巴登威利的花农,他1991年从霹雳育才独中校长口中得知独中没有政府津贴、办学困难,于是联同其他热心村民提议发动花市义卖,以助华文教育。

从那以后,23年里他种花义卖,风雨无阻,为霹雳育才独中捐款30万令吉,普通却不平凡的事迹令人动容。

2010年,许鑫章因肾衰竭而去世。女儿许紫蕾上台发言,回忆起父亲临终前最后一次将筹款交到学校,不免哽咽。

然而,许家对华教事业的支持并没有因此而画上句号。妻子邓二妹和几个孩子接过花市义卖的接力棒,继续为育才独中筹款。

今年10月,巴登威利水坝泄洪,许家花园遭殃,先前种下的花全部被毁,因此2014年的义卖被迫停止。但是许家母女表示,即便来不及农历新年的花市义卖,等到花园整顿好以后,还是会播下花种,延续许鑫章的遗愿和精神。

华文教育挑战

林连玉基金会主席杜乾焕说,如今华文教育越来越受到华裔家庭的大力支持,90%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到华小读书,报考华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华文在国际上的地位上升,经济价值也不断上涨。

但同时,他说,华文教育也面临着挑战。

“现在政府开放了更多国际学校给国民选择,但真正上得起这类学校的多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如果国际学校或者英文教育为主的私立学校越来越普及,那么对华文学校的发展也是一大挑战。”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林乾焕认为一是要确保华教工作者的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育改革要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加强互动。

因今年首次有友族人士获选林连玉精神奖,杜乾焕表示,这个奖项设立的宗旨就是强调各民族教育平等。

“我们的评选范围不只是华文,不管来自什么民族,只要对母语文化的保存发展有贡献,就会被考虑。只有扩大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才能真正跨出去在国际的舞台上站稳。”

杜乾焕举例,沙巴和砂拉越的土著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包括政府与发展商征用土地等,使得环境和文化的保存受到很大挑战。

在颁奖礼上,独立大学有限公司主席胡万铎也捐出100万令吉予林连玉基金,以示支持。
 

(当今大马)